馒头餐的历史
馒头,古称“蛮头”,别称“馍”“馍馍”“蒸馍”等,为“包子”的本称,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以下是关于馒头餐的历史:
起源传说
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相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横渡泸水时,因人烟稀少、瘴气重和毒液漫流,无法过河。他想了一个办法,用牛羊肉馅捏成人头形状的面食来祭江,从而保住了士兵的生命,这种面食后来演变成了馒头。
历史记载
《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后世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这被认为是“馒头”的最早记载。
三国时期,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
名称演变
“蛮头”因过于吓人,人们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包子”一词始于宋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到清代才渐渐分化。
文化象征
馒头常常被用作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的食物,象征着丰收、团圆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