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从哪来

面条的原材料是 小麦,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农业文明区域,距今约9000年。小麦的栽培技术与面粉加工技术一起,由中东开始,经过地中海、巴尔干、阿尔卑斯山,向东经过中亚,最终到达中国。这条路线也被称为“丝绸之路”或“面条之路”。

具体来说,面条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被称为“汤饼”。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并将其磨成面粉,制作各种面食。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也有条状的。片状的面食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种类增多,出现了如“水引”和“馎饦”等著名品种。

在随后的几个朝代,面条的制作技术和品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例如,在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出现了如冷淘等新的食用方式。到了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包括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时期,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

尽管意大利和阿拉伯人都声称自己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面条,但中国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1900年前。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是面条的发源地。

综上所述,面条起源于小麦,由中东传入中国,并在汉代开始在中国出现并逐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