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店起源
包子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传说。以下是一些著名包子铺的起源故事:
蜀食一家(原秦氏包子铺)
蜀食一家起源于古代的“面食之都”西安。西安面食自秦朝时期便有名气,在汉朝闻名天下。其中一家名为“秦氏”的包子铺,在包子馅选料、配方、面粉搅拌、揉面、擀面等环节,用料精细,制作讲究。经过不断的传承,到民国时期,秦氏包子铺已是西安城南院门第一市场最为出名的包子铺。民国十五年,秦氏掌柜携带家眷一路南下逃荒,最终在四川江油绵阳一带定居,并将祖先的秘方继续流传下来,注册商标“蜀食一家”。
庆丰包子铺
庆丰包子铺的前身是创办于1948年的一家小饭馆,名为“万兴居”,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据传,万兴居的创办者是位山东人,姓徐(另说姓许),40多岁进京创业。他在京城转了多日后,最终选定在西单牌楼附近开设店铺,主要是因这里买卖家众多,交通便利,人来车往的较为繁华。1956年掀起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热潮,“万兴居”也加入了“公私合营”的行列,并专门经营包子。1976年,“万兴居”更名,取吉庆、丰年之意,得名“庆丰包子铺”,又因其地处西单,所以也俗称“西单包子铺”。
草包包子铺
草包包子铺的创始人张文汉童年在济南泺口的“继镇园”饭庄学艺,拜名厨李安为师。他生性憨厚,终日烧火、择菜、干杂活,无声无息,故师兄弟间皆呼之为“草包”。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文汉全家从洛口逃进济南内城,为了糊口,打算开设包子铺,但又苦于无本钱,后由名中医张书斋先生资助面粉五袋,又得到乡亲及友人帮助,在西门里太平寺街南段路西,租得铺面房两间。开业之前,“草包”要求张书斋先生给起个响亮字号,张先生说:“要什么响亮字号,‘草包’就很响亮,于是“草包”二字便成都为包子铺字号。草包包子铺很快就在济南府叫响,品尝者络绎不绝、颇受称赞,因而生意日趋兴隆。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是天津的一个包子铺老板,名叫高贵友。他早年在天津开了一家小店,店铺里生意红火。高贵友的包子皮薄肉嫩,馅料丰富,口味独特,深受顾客喜爱。然而,由于当时包子店的生意太好,顾客常常需要排队等候。一天,一位顾客焦急地等待着包子,忍不住抱怨店里服务员的态度冷淡,觉得包子店老板像“狗不理”一样,不理顾客。这个形容词被其他顾客听到并迅速传播开来,最终,包子店就被戏称为“狗不理包子”,这一名字也就逐渐成为了这道美食的代名词。不过,另一种说法则指出,名字的由来与老板姓高有关,而“狗不理”可能与其长时间低头做包子,形象上像是在“狗不理”一般有关联。
这些包子铺的起源故事不仅展示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