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生产危害

金针菇在生长和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危害,这些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真菌污染

青霉:在菌丝生长阶段易发生,发育适温为30℃-35℃,在20℃左右也长得很好,成熟后长出青色孢子。

曲霉:开始繁殖时是白色菌丝,成熟后着生黄绿色孢子,发育适温是30℃左右,栽培室在堆肥附近或曾放过菌种的地方易生长。

大毛霉毛霉:繁殖力强,在培养基内部蔓延,生成白色或灰黑色蜘蛛丝样的菌丝,产生黑色孢子,发育适温分别为35℃左右。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褐斑病:是金针菇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生产影响较大,子实体染病后,轻者产生斑点,重者整丛变黑腐烂。

细菌性根腐病:病原体为肠杆菌属、欧文氏菌属,侵染初期菌丛浸出白色浑浊液滴于培养基表面,菇柄腐烂得很快,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变成黑褐色,发粘发臭。

生理性病害

针状菇:主要表现为子实体上部尖细,菌柄稍粗,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太高,抑制了菌盖的生长。

水菇:子实体像在水中浸泡过一样,呈半透明状,几乎没有商品价值,原因是温度过高、喷水过多,水分蒸发慢。

侧生菇:子实体不是从培养料表层长出,而是长在菌袋侧壁上,原因是培养料装袋过松。

提前开伞:子实体还没有充分发育成熟,菌盖偏大,过早开伞,原因包括菌袋质量不合要求、被细菌、真菌污染、出菇过程中环境条件不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