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细菌性角斑病

苦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以下是有关该病害的详细信息和防治方法:

主要症状

叶片:初期出现黄褐色水浸状小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中央黄白色至灰白色,易穿孔或破裂。湿度大时,叶背面溢出白色菌脓。

茎部:病部呈水渍状浅黄褐色条斑,后期易纵裂,在清晨或湿度大时分泌出白色至乳白色菌液。

果实:初现水渍状小圆点,后迅速扩展,病斑融合成大斑,果实呈水渍状软腐,湿度大时瓜皮破损,种子和瓜肉外露,全瓜腐败脱落。干燥条件下,病部呈油纸状凹陷。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

用56℃温水浸种至室温后再浸24小时,捞出晾干后置于30至32℃条件下催芽,芽长3毫米时开始播种。

可用医用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种1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的种子。

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传播。

与瓜类作物实行2至3年轮作,控制好栽培密度,雨后及时排水。

药剂防治

棚室或露地在发病前开展预防性防治,常用农药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30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

发病初期可用30%DT杀菌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

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总结

苦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通过种子、土壤和雨水传播,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注重种子处理和农业防治,发病初期及时使用药剂防治。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