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质量标准对含水量有何要求?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的质量。在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含水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么,机制砂质量标准对含水量有何要求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机制砂含水量对质量的影响

  1. 影响混凝土强度

机制砂中的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收缩,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这是因为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水泥水化反应不充分,使得混凝土内部孔隙增多,从而降低其强度。


  1.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

含水量过高的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剥落等问题,从而降低其耐久性。这是因为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加速其老化和破坏。


  1.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

含水量过高的机制砂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使得混凝土难以泵送、浇筑和振捣。这是因为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影响其施工性能。

二、机制砂质量标准对含水量的要求

  1. 国家标准要求

根据我国《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标准,机制砂的含水量要求如下:

(1)对于细度模数大于2.3的机制砂,其含水量应控制在5.0%以下;

(2)对于细度模数小于2.3的机制砂,其含水量应控制在4.0%以下。


  1. 地方标准要求

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对机制砂的含水量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广东省《建筑用砂》DB/T 321-2013标准规定,机制砂的含水量应控制在4.0%以下。


  1. 企业标准要求

部分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对机制砂的含水量要求可能更加严格。例如,某企业规定,机制砂的含水量应控制在3.0%以下。

三、如何控制机制砂的含水量

  1. 优化生产工艺

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料的含水量,从而降低成品砂的含水量。例如,采用封闭式生产工艺,减少砂石在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1. 严格控制原料含水量

在原料采购环节,严格控制原料的含水量,确保原料质量。对于含水量较高的原料,可以通过晾晒、烘干等手段降低其含水量。


  1. 优化砂石破碎设备

优化砂石破碎设备,提高破碎效率,降低破碎过程中的水分损失。例如,采用新型破碎设备,降低破碎过程中的热量产生,从而降低砂石温度,减少水分蒸发。


  1. 严格控制运输和储存环节

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水量。例如,采用封闭式运输车辆,减少水分的蒸发;在储存过程中,采用遮阳、防雨等措施,降低水分的侵入。

四、总结

机制砂的含水量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含水量。本文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机制砂质量标准对含水量的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对相关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金元素在线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