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芋头典故

广西芋头,尤其是荔浦芋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关于广西芋头的一些典故:

解缙与荔浦芋头

明永乐初年,南方久旱,稻粟歉收,广西灾重。大学士解缙将一种与芋头相似、南方人遭灾时用来充饥的赭魁(又名“余粮”)进贡给永乐帝。永乐帝吃后,感觉味道与往年进贡的荔浦芋头截然不同,难以下咽。解缙便借机说出广西遭灾实情,广西从而得以减免赋税三年。

荔浦芋头作为贡品

清朝时,荔浦芋头被列为广西首选贡品,于每年岁末向朝廷进贡。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一集说刘墉在广西当巡抚,因觉得进贡荔浦芋头浪费民脂民膏甚巨,便用貌似芋头但质粗味劣的山薯冒充,诱使乾隆免掉了荔浦芋头的进贡。

荔浦芋头的起源

荔浦芋头又称芋艿,古称蹲鸱。相传荔浦芋从福建引种而来,个大饱满,头尾均匀,品质优良,堪称芋中之王。清嘉庆年间,广西桂北厨师取用荔浦芋与猪肉制成了荔浦芋扣肉,成为桂北一带居民婚嫁和节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

荔浦芋头的种植历史

荔浦芋头在荔浦栽培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始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最先是由福建人将芋头带入荔浦县,首先栽于县城城西关帝庙一带,并向周边辐射种植。在荔浦县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受环境小气候的影响,逐渐形成集色、香、味于一体的地方名特优产品。

荔浦芋头的特点

荔浦芋头肉质白色布满细小紫筋,像槟榔的花,又称槟榔芋,是芋中珍品。煮熟后芋头颜色淡紫色带点甜,口感软糯细腻,老少皆宜。

这些典故不仅展示了荔浦芋头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其在广西人民生活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