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疫病与细菌性疫病

豆角疫病与细菌性疫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害,它们在病原菌、发病规律、危害部位及症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病原菌不同

豆角疫病:由豆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属于卵菌。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度,最高35度,最低13度,只危害豆角。

细菌性疫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豆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引起,属于细菌。除侵染豆角外,还侵染菜豆。

发病规律不同

豆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流水等传播。温度在25~28度,天气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以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导致病害严重发生。此外,施用氮肥过多、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种植过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等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细菌性疫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或黏附在种子外越冬,带菌种子,幼苗长出后即发病。病部渗出的菌脓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经2~5天潜育,即引致茎叶发病。病菌在种子内能存活2-3年,在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后死亡。气温24~32度,叶上有水滴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温湿条件,一般高温多湿、雾大露重或暴风雨后转晴的天气,最易诱发本病。此外,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长势差易加重发病。

危害部位及症状不同

豆角疫病:危害部位主要是茎蔓其次是叶片和豆荚。茎蔓发病,多发生在节部,初呈水渍状,无明显边缘,病斑扩展绕茎1周后,病部缢缩,表皮变褐色,病茎以上叶片迅速萎蔫死亡。叶片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可蔓延至整个叶片,表面着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引起腐烂。豆荚发病,在豆荚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软化,表面产生白霉。

细菌性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荚。叶片受害,从叶尖和边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坏死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变硬,薄而透明,易脆裂。叶片干枯如火烧状,故又称叶烧病。嫩叶受害,皱缩、变形,易脱落。茎蔓发病,初为水渍状,发展成褐色凹陷条斑,环绕茎1周后,致病部以上枯死。豆荚受害时,病斑近圆形,褐红色,稍凹馅,种子上病斑黄褐色,凹随。潮湿时有黄色菌脓溢出。

防治建议

豆角疫病:选择排灌条件较好的地块,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白菜、菠菜、葱蒜类作物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播前用甲醛200倍液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或用55度温水浸种10分钟,捞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却。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露地豆角不宜早播,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15度以上时播种。早播出苗迟,幼苗长势弱,抗病能力差,易感病。实行宽窄行种植,提高通风透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