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茄子
茄子,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是一种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的蔬菜,最早在 印度和 泰国等地被发现。茄子于公元4至5世纪传入中国,并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中国栽培。最初的茄子品种为南方长茄子,形状类似于野生茄子,而到了元代,人们又培育出了长形茄子,江浙人称之为六蔬,广东人则称之为矮瓜。
茄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最早提到茄子的文献之一。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茄子的烹饪方法,如“缹茄子法”,即先将茄子切成四份,用竹刀或骨刀破开,去除腥味,然后与葱白、香酱等一起炖煮至熟软,最后加入花椒和姜末。
宋代时,茄子因其颜色和形状被隋炀帝称为“昆仑紫瓜”,并认为它是仙品。此外,由于“茄”与“瘸”同音,为了避免不吉利的联想,人们便将茄子改名为“落苏”,这一名称在江浙地区流传开来。
茄子的品种繁多,已知的有1500多种,植物学上可以分为圆茄子、长茄子和短茄子。在中国,大面积栽培的茄子主要有圆茄型和长茄型两种,圆茄型主要在北方栽培,而长茄型则主要在南方栽培。
古代的茄子食用方式相对有限,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蒸、炙烤和制作酱料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茄子的烹饪方法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