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立枯病
茄子立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病害,多发生在茄子的育苗中后期。以下是茄子立枯病的详细症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症状
苗期发病 :一般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病斑特征:
病苗的茎基部生有椭圆形暗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一周,失水后病部逐渐凹陷,干腐缢缩。
萎蔫现象:
初期大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后期茎叶萎垂枯死。
霉层:
潮湿时病部出现淡褐色蛛丝状的霉层,拨起病苗丝状物与土块相连。
发生规律
越冬: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中腐生2~3年。
传播:
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菌丝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
温度与湿度:
病菌发育适温为17℃~28℃,适宜温度为24℃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病严重。
其他因素: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湿度过高等因素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土壤消毒
每亩用2~3公斤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结合整地翻入土壤。
太阳能消毒:夏季高温季节,每亩铺施碎麦秸1000~2000千克,或牛羊粪750千克,混合后耕地、灌满水、覆盖地膜,密闭大棚20天。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农业措施
提倡用营养钵育苗,使用酵母菌发酵过的农家肥或增施苗床专用生物菌肥。
春季育苗,播种后一般不浇水,保持土壤湿度,若湿度过高可撒施草木灰降湿,注意提高地温。
夏季育苗可采取遮荫措施,防止高温高湿条件。
苗期喷0.1%~0.2%磷酸二氢钾,增强抗茄子立枯病能力。
及时清除病株:
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种子包衣:
干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包衣使用剂量为4-5‰,包衣后晾干播种。
药剂防治
齐苗后定期适时用药防治,一般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4次。
在发病初期,喷药时注意喷洒茎基部及其周围地面,7-8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用药可选咯菌腈、春雷·王铜等结合苗床浇水时喷洒。常规防治用药可选乙烯菌核利、曙霉灵、异菌脲、氢氧化铜等喷雾。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茄子立枯病的发生,减少生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