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腊肉

腊肉在中国有着 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没有冷鲜技术的时代,腌制肉类成为延长保存期限并方便携带的重要方式,因此腊肉成为了普遍采用的肉类加工方法。

古代记载

《周礼》和《周易》:周朝时期已有“肉脯”和“腊味”的记载。

《恩施州志》:明代已有“腊肉”这一说法,并记录了将肉类用调料腌制后再经过熏烤的制作工艺。

《儒林外史》:明清时期,腊肉已经成为百姓家庭中的日常食品。

命名由来

古代的“腊”读作“xi”,指的是一种肉类加工方式,即通过食盐或调料腌制鲜肉后,再进行风干,称之为“腊肉”。

“臘”(la)则指的是农历腊月,那个时期所制的肉类才被称为“臘肉”。

食用与馈赠

腊肉在冬腊月制作,是家庭团聚和辞旧迎新的重要食品。

腊肉也被用作珍贵的物品进行馈赠,如学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称为“束脩”。

制作工艺

腊肉的制作包括腌制、晾干、风干等步骤,可以使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在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冬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