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叫做馒头

关于“包子叫做馒头”的说法,存在以下几种解释:

历史起源

包子最初被称为“蛮头”,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子。但在上海,至今仍称包子为馒头。

三国时期,包子被混称为馒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地域差异

在上海话里,并没有“包子”这一说法,不管是有馅的还是无馅的,一律叫“馒头”。

在温州,叫法恰恰相反,带馅的叫馒头,实心的叫实心包或者面包。

河北唐山农村人则把馒头叫包子,带馅的包子则加前缀,如菜包子、肉包子等。

命名演变

宋代时,包子正式拥有了姓名,并且有了荤素之分。而“馒头”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

到了清代才开始将“包子”与“馒头”分家,有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

综上所述,包子并不完全等同于馒头,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虽然有些地区至今仍将包子称为馒头,但这种叫法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地方。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食物命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