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翻译有哪些误区?

在药品说明书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专业知识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会影响患者对药品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品说明书翻译误区:

一、直译误译,忽视语境

  1. 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中的词汇、句子结构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而不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这种翻译方式容易导致误解。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服用后,如有不适,请停药”。如果直译为“After taking the medicine, if there is discomfort, please stop taking the medicine”,则可能让患者误以为一有不适就停药,而忽视了病情变化和医生指导。


  1. 误译:误译是指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翻译结果不准确。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儿童用量减半”,如果误译为“Children's dosage is reduced by half”,则可能让患者误以为儿童只需服用成人剂量的一半,而忽视了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二、专业术语翻译不准确

药品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繁多,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误区:

  1. 术语翻译不规范:有些翻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导致翻译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抗感染药物”,如果翻译为“anti-infection medicine”,则不符合国际惯例,正确的翻译应为“antibacterial agent”。


  1. 术语翻译过于简单:有些翻译者为了追求简洁,将专业术语翻译得过于简单,导致信息丢失。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适应症”,如果翻译为“indication”,则过于简单,正确的翻译应为“indications”(复数形式),以体现药品的多种适应症。

三、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误区

  1.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出现误解。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饭后服用”,如果直译为“after meals”,则可能让患者误以为饭前服用,因为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不同。


  1. 价值观差异: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健康、疾病等价值观存在差异,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孕妇禁用”,如果翻译为“not for use in pregnant women”,则可能让患者误以为孕妇可以服用,因为有些国家认为孕妇可以服用一些药品。

四、翻译格式不规范

  1. 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在翻译过程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非常重要,但有些翻译者对此不够重视,导致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请勿与酒同服”,如果翻译为“Please do not take with alcohol”,则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翻译应为“Please do not take this medicine with alcohol.”


  1. 格式混乱:有些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格式不够重视,导致翻译结果格式混乱。

例如,某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用法用量”,如果翻译为“Usage and Dosage”,则格式混乱,正确的翻译应为“Usage and Dosage:”

总结

药品说明书翻译是一项专业性、严谨性要求极高的工作。翻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要避免上述误区,确保翻译结果准确、规范、易懂,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指导。

猜你喜欢:专利与法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