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的含泥量有何标准限制?

机制砂,又称人工砂,是采用天然岩石或工业废料经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砂。在建筑行业中,机制砂因其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然而,机制砂的含泥量对其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机制砂的含泥量有何标准限制呢?

一、机制砂含泥量的定义

机制砂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这些颗粒主要来源于砂石原料中的泥、粘土、有机物等杂质。含泥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和砂浆的强度降低、工作性变差、耐久性降低等问题。

二、机制砂含泥量的标准限制

  1. 国家标准

我国国家标准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对机制砂的含泥量有明确规定。根据该标准,机制砂的含泥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细度模数大于2.3的机制砂,含泥量不大于3%。

(2)细度模数大于2.2且不大于2.3的机制砂,含泥量不大于5%。

(3)细度模数不大于2.2的机制砂,含泥量不大于8%。


  1. 地方标准

部分地方标准对机制砂的含泥量也有明确规定。如浙江省《建筑用砂》DB33/T 321-2011标准规定,机制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


  1. 行业标准

部分行业协会也制定了机制砂含泥量的行业标准。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建筑用机制砂》CJ/T 244-2012标准规定,机制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

三、机制砂含泥量控制措施

  1. 优化原料选择

选择含泥量低的原料是降低机制砂含泥量的关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优质原料,如天然河砂、海砂等。


  1. 优化破碎工艺

在破碎过程中,应控制破碎机的进料粒度,避免过大的颗粒进入破碎机,减少破碎过程中的泥沙产生。


  1. 优化筛分工艺

筛分是降低机制砂含泥量的关键环节。应选用高效筛分设备,提高筛分效率,确保筛分效果。


  1. 加强管理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严格控制含泥量。对生产设备、原料、工艺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结论

机制砂的含泥量对其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机制砂的含泥量均有明确规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含泥量,确保机制砂的质量。通过优化原料选择、破碎工艺、筛分工艺和加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机制砂的含泥量,提高其质量。

猜你喜欢:搅拌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