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出厂合格证上的含粉量指标有哪些?
机制砂出厂合格证上的含粉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含粉量定义
含粉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它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含粉量指标
- 国家标准规定
我国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对机制砂的含粉量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0.0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得超过5%。这意味着,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得超过5%。
- 企业标准规定
部分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要求,对含粉量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例如,某些企业规定含粉量不得超过3%或2%。这些企业标准通常在出厂合格证上体现。
- 客户要求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部分客户对机制砂的含粉量有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出厂合格证上会明确标注客户要求的含粉量指标。
- 粒径分布
含粉量指标不仅关注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还需关注粒径分布。出厂合格证上通常会列出不同粒径段的累计筛余量,如0.3mm、0.6mm、1.2mm、2.5mm等。
- 粉尘含量
部分出厂合格证上还会标注粉尘含量,即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中,粒径小于0.01mm的颗粒含量。粉尘含量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也有一定影响。
三、含粉量检测方法
- 水筛法
水筛法是我国常用的含粉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水作为介质,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将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分离出来,计算其含量。
- 干筛法
干筛法是将机制砂样品在规定条件下烘干,然后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将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分离出来,计算其含量。
- 湿筛法
湿筛法是将机制砂样品在规定条件下加水搅拌,然后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将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分离出来,计算其含量。
四、含粉量对混凝土的影响
- 强度
含粉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这是因为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在混凝土中起到填充作用,过多填充会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大,从而降低强度。
- 耐久性
含粉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这是因为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容易吸附水,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化反应不充分,从而降低耐久性。
- 和易性
含粉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这是因为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容易吸附水泥浆体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流动性降低。
五、结论
机制砂出厂合格证上的含粉量指标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依据。了解含粉量指标的定义、检测方法以及对混凝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程中选用合适的机制砂,确保工程质量。
猜你喜欢:选矿在线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