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国标对砂的耐碱性有何要求?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资源丰富、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机制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国标对其耐碱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将围绕“机制砂国标对砂的耐碱性有何要求?”这一主题,详细探讨机制砂的耐碱性及其在国标中的具体规定。

一、机制砂的耐碱性概述

  1. 耐碱性定义

耐碱性是指材料在碱性环境下抵抗腐蚀的能力。对于机制砂而言,耐碱性是指其在碱性环境中抵抗碱骨料反应的能力。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金属离子与骨料中的硅酸盐反应,生成膨胀性的碱硅酸凝胶,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的现象。


  1. 耐碱性对混凝土的影响

机制砂的耐碱性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碱性差的机制砂容易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2)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耐碱性差的机制砂容易引起碱骨料反应,导致混凝土结构破坏,缩短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影响混凝土的耐腐蚀性:耐碱性差的机制砂容易导致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降低混凝土的耐腐蚀性。

二、机制砂国标对砂的耐碱性要求

  1. 国标规定

我国《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对机制砂的耐碱性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标准,机制砂的耐碱性分为三个等级: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

(1)优等品:碱骨料反应系数≤0.6。

(2)一等品:碱骨料反应系数≤0.8。

(3)合格品:碱骨料反应系数≤1.0。


  1. 碱骨料反应系数计算方法

碱骨料反应系数是指机制砂中可溶性碱含量与骨料中SiO2含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碱骨料反应系数 = (可溶性碱含量 / 骨料中SiO2含量)× 100%


  1. 耐碱性试验方法

(1)快速率定法:将机制砂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反应,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值,计算碱骨料反应系数。

(2)慢速率定法:将机制砂与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反应,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值,计算碱骨料反应系数。

三、提高机制砂耐碱性的措施

  1. 优化生产工艺

(1)选用优质原料:选择含SiO2含量高、碱含量低的原料,降低机制砂中的碱含量。

(2)优化生产工艺参数:通过调整磨矿、分级等工艺参数,提高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和颗粒形貌,降低碱骨料反应系数。


  1. 掺杂改性

(1)掺杂活性硅酸盐矿物:在机制砂中掺入活性硅酸盐矿物,如硅灰、粉煤灰等,提高机制砂的耐碱性。

(2)掺杂耐碱性矿物:在机制砂中掺入耐碱性矿物,如石英、长石等,降低碱骨料反应系数。


  1. 掺加外加剂

(1)掺加减水剂:降低混凝土中的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碱骨料反应系数。

(2)掺加缓凝剂: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降低碱骨料反应速度。

总之,机制砂的耐碱性对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国标对机制砂的耐碱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生产和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国标执行,提高机制砂的质量,确保混凝土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同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掺杂改性、掺加外加剂等措施,提高机制砂的耐碱性,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湿法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