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对从业人员有何加班制度?

在我国,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是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必须具备的资格证书。持有该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在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过程中,加班现象较为普遍。那么,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对从业人员有何加班制度呢?

一、加班制度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加班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以下是对加班制度的基本概述:

  1. 加班时间:加班时间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经用人单位安排或劳动者本人同意,延长工作时间的时间。

  2. 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支付标准如下: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 加班审批: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劳动者同意。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加班工资。

二、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对从业人员加班制度的影响

  1. 加班工资保障:持有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在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过程中,享有加班工资保障。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支付加班工资。

  2. 加班时间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持有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在加班时,用人单位应遵守此规定。

  3. 加班审批程序:用人单位安排持有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加班,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用人单位提出加班申请,说明加班原因、时间、人员等;

(2)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加班申请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

(3)通知劳动者,征求劳动者意见;

(4)劳动者同意后,安排加班。


  1. 加班休息与调休:用人单位安排持有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加班,应保证劳动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如因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可安排调休,但调休时间不得超过加班时间。

  2. 劳动者权益保护:持有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的从业人员在加班过程中,如遇到用人单位违法加班、拖欠加班工资等情况,可依法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总结

服务人力资源许可证对从业人员加班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从业人员在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过程中,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用人单位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加班,保障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在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将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猜你喜欢:招聘平台